池建宇: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新思维

发布时间:2015-04-01浏览次数:274

池建宇: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新思维

 来源: 光明日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对增强民族自尊心,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渴望真正精致的精神食粮、良好的人文环境。文化工作者应切实了解当下人民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以满足人民对文化经典和文化精品的需求。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人民。要充分发挥好传统文化宣传者、帮助者、创造者的作用,努力为人民提供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目的。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要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不仅保存在纸上、珍藏在博物馆里,而且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传播手段要现代
  传统文化不等于教条、枯燥乏味,而是恰恰要更加鲜活,更加实在。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欣赏特点,积极探索宣传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提高传播艺术水准,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传播技巧,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改造文化传统生产经营传播模式,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努力实现艺术精湛、制作精美。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移动搜索中寻求服务。移动互联网大潮也给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带了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使得传统文化宣传工作更具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通过多种多样的科技手段,让深藏在博物馆、科研机构里的传统文化瑰宝走出来,让更多的人真正接触、了解、学习。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同样,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推广普及从娃娃抓起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那些经典文本之中,具体化为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各种技术技能存在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元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里面,要将我国最美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从而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此外,还可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阅读传统经典成为习惯。
  同样,基础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对传统文化本身学习,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内在的美学价值和人生价值观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个人品德,注重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学习传统文化就要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深入挖掘和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核心,也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坚持使用先进正派、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抵制落后腐朽、低俗庸俗的文化糟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作者单位:3200威尼斯)